close
bookthief poster
 
西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 一個失去母親及弟弟的德國小女孩被一個德國家庭收養, 小女孩叫做莉塞爾, 她在弟弟死去的同時意外得到一本書。莉塞爾求爸爸教她識字, 她想讀懂這本她當做是紀念弟弟的書; 在德國還算平靜的時期, 莉塞爾在家中學會讀書識字, 她沒想到, 文字改變她的一生。
 
全書特別的是, 用「死神」為第一人稱敘述書裡所有發生的事情(也許是因為在那個希特勒ㄎ一肖抓狂的年代, 能夠在同一個時間最客觀觀察所有事件的, 就只有「死神」了吧)。死神的眼睛超脫世俗, 憐憫又嘲諷, 看人世間這群明明本為一體, 卻彼此欺騙、彼此仇恨、彼此殺戮的人群; 死去後的靈魂明明相同的柔軟, 活著時卻頸硬心強, 非要誰流血死亡, 才能證明曾經有過甚麼。
 
如同書中死神講過一句話「人類,真的很懂得找死」。
 
在納粹秘密警察風聲鶴唳的時候, 一天, 莉塞爾家裡來了一個陌生人, 請求在他們家狹小的地下室裡躲避搜捕, , 是一個猶太人, , 他的父親曾做過一件偉大的事情, 讓莉塞爾的爸爸(漢斯.修柏曼)二話不說當下收容了他, 莉塞爾的媽媽(羅莎.修柏曼)也拿出食物與被褥, 從此, 小莉塞爾的家中地底下, 躲了一個猶太人。
 
麥克斯能逃出其實是靠一個童年好友-德國人的幫助, 麥克斯從司徒加南下逃往慕尼黑的天堂街, 向另一家德國人-漢斯.修柏曼求救。事實上, 在納粹德國的年代藏匿一個猶太人, 無論是藏匿者或是被藏匿者, 這都是一件足以讓人神經緊繃到極限的事情, 焦慮、疑神疑鬼、妄想症, 天天都在想像被抓之後如地獄般的後果。
 
「身為死神,我明白,一個機會直接帶出另一個機會,正如危險招致更多危險,生命創更多的生命,死亡引發更多的死亡。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就是命運」
 
「文字」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救過漢斯.修柏曼一次; 在「文字」的掩護下,麥克斯亦順利逃至漢斯.修柏曼家中; 麥克斯如同大多數的猶太人, 充滿智慧卻又安靜謙卑, 在他躲在地下室的日子裡, 他教會莉塞爾看更多更艱難的書, 在甚麼都缺乏, 他甚至無法離開地下室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時候, 他用最刻苦的方式寫書給莉塞爾, 編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好像在灰色的天空突然出現檸檬黃的太陽, 「文字」再度讓施與受的人同時得到安慰。
 
羅莎.修柏曼是個生命力強韌的女人, 為鎮上有錢人洗衣服賺點家用, 接送衣物的事情, 自然落在莉塞爾頭上; 小女孩無意間發現鎮長夫人有間大到她想像不到的書房, 裡面放滿琳瑯滿目的藏書, 身處熱愛焚燒的納粹時代, 莉塞爾彷彿瀕臨溺死的人, 找到唯一孔道呼吸, 開啟了她偷書的生涯, 而她偷來的幾本翻到爛熟的書, 帶她走過黑暗的德國50年代。
 
偷書賊的心情, 我非常能夠體會, 無論在何時, 文字對我也有一種近乎療癒的功能; 有書讀的時候讀書可以療傷, 沒書讀的時候, 自己寫文章, 也是一種療傷; 好像透過一個一個的字, 加諸於身體或是心理的痛苦都可以慢慢退去, 讀完一本書或寫完一篇文章, 即重獲新生。
 
我從小就是食字怪, 嗜字如命, 可是我不太去學校圖書館借書, 因為學校圖書館裡那些書多半都是像小百科、小牛頓那種知識性的書籍, 那種書圖多於字, 每個字跟圖一樣大, 食字怪會吃不飽(造就我現在看書都要選字多無圖、越後越好)
 
小學時每班都有小小的班級圖書館, 一落書櫃多半是同學不定期捐出來或是上課偷看被沒收的。長相醜陋、身材油膩、人緣不好的我, 下課手牽手上廁所沒我的份、上課排排坐我都是自己排自己, 每天上學, 都是處在挫敗、沮喪、哀怨中, 只有躲進班級圖書館裡的書, 才能稍稍緩和我像頭懸吊在市場裡被人來人往無情且犀利的眼光挑選著的豬般的心情。
 
所有的書我都可以反覆的看, 重複的看, 連字典、辭典、辭海, 我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我特別感覺到孤單的時候,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坐(其他人都一起坐)、一個人坐在操場邊(太胖人家不要我參加運動會), 一本又一本厚得令人手軟的書陪我渡過「我的黑暗期」。
 
如同自卑已經滲進我的血液, 對文字的飢渴彷彿刻進了我的DNA, 長大後面臨不如意, 無論是工作上遇到很會找機會桶我的小人、感情上遇到百年難得一見的爛男人、家庭裡遇到無論如何理性溝通也無法有所交集的父母、對人生對世界對這宇宙自己所處的位置的焦慮, 還是只有文字能平息我的極端和絕望。
 
有書看的時候看書, 沒書看得時候, 自己寫給自己看。人類的文字同時傳達光明與黑暗, 有的扇動人心讓人們做出背叛與仇恨的事情, 有的安靜人心, 讓人們在最絕望最黑暗的地方, 仍然保持樂觀的眼睛。
 
就像麥克斯在陰暗濕冷的地窖寫給莉塞爾的《抖字手》, 即使最愚昧自大的人也懂得利用文字; 但唯有善良堅定的人, 才會擁有文字真正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wi9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