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譯者:陳佳琳
忘
|
了帶原本自己想看的書, 在百無聊賴之下為了應付長途車程, 只好就近有哪家小說出租店, 租一本來應應急(媽呀…我還真染上重度「文字慾」...得隨時有文[i]字解我的“癮”才行... 否則會全身長蟲、魂不守舍一一”)。就在我幾乎要放棄“在「漫畫屋」裡去找一本非少女言情小說的「文學類小說」的樣的內心裡的微弱的小小希望之光, 準備乾脆去書店買一本外國文學最新力作時...發現這本「一刀未剪的童年」...我迅速拿起它-毫不猶疑, 闊氣的甩下三百大洋壓金, 有幸讀到這本“雖是自傳性”卻“嚴重脫離你我認知的現實生活”的充滿了「魔幻寫實[ii]」的好看的小說。
我一口氣半天內讀完, 即使間中在周公力邀之下, 不得不與他虛與尾蛇一番; 連作夢都半夢半醒似真似假的循著未完成的章節, 發展我假想下的故事情節。
太‧好‧看‧了!看完之後, 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小說作者歐各思坦.柏洛斯 (Augusten Burroughs) 19 歲時憑著沒學歷沒背景沒經驗, 毛遂自薦進入紐約的廣告界, 25歲成為年薪千萬的王牌廣告人!這本《一刀未剪的童年》( Running With Scissors) 就是述說他自己的成長故事。
故事內容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小男孩(歐各)在躁鬱症的詩人母親、酗酒的教授父親以及哥哥是自閉症患者(不過這是他長大後才知道的)的畸形家庭成長, 性格與一般小孩完全不同。父母“終於”離異之後, 母親間歇性發作的躁鬱症讓她長期需要心理醫生輔導, 之後乾脆讓歐各住到心理醫師家中。誰知道, 這心理醫師家才是個杜鵑窩!
除了家裡不定期會收容病況不一的精神病患之外, 心理醫師還有個33歲的戀童癖養子尼爾; 在歐各13歲坦承自己是同性戀者之後, 就瘋狂愛上歐各...; 歐各出櫃的同時, 各的詩人母親被毆各撞見牧師的妻子在幫他媽口交(= =), 所以, 她也坦承她自己也是同性戀者, 且終於出櫃的她, 決定支持兒子的性向…; 尼爾從第一次強暴歐各開始就瘋狂愛上他, 除了高興自己“真的從裡到外都成為一個同性戀”之外, 歐各更愛掌控虐待尼爾對待他的方式, 如歐各講的「尼爾就像我養的一頭個人性寵物, 我至今仍無法適應我不用再看著黃色書刊打手槍的幸運的不真實感」。
心理醫師總共有四個女兒加上一個妻子跟兩個情婦, 精神上的疾病都不一而足: 醫師的妻子會無故的徹夜掃地、女兒奈特莉突然看天花板不順眼就一夜間把天花板整個打穿, 讓廚房變成一個教堂式的高聳天花板, 加送欠缺精密丈量無法密合, 導致一到雨天房內就必須接水滴的大天窗; 心理醫師自己也會突然覺得上帝透過他每天大出來的大便的形狀跟他溝通, 像如果大便的頭浮出水面且往上翹, 表示日子將會好轉; 問他歐各的髮型師學校能不能考上, 他會說今天大便的形狀是”破碎”, 就如同剪斷的髮一般, 所以上帝的旨意是一切順利, 無需擔憂!甚至心理醫師還因為發現某病患將繼承一大筆遺產而將自己13歲的女兒(因為他堅信13歲之後即是成熟獨立的人格)送做堆, 沒想到對方竟是個超級暴力狂..。
而同時躁鬱症的母親發現牧師的妻子不願意與牧師離婚之後, 開始尋覓她lesbian的新感情歸宿, 對象卻是一個比一個瘋狂。從自己引領的寫作班、到在精神病院結識的“病友”、到與他母親最契合的-朵麗絲, 她幾乎能與他母親夫唱婦隨的發神經病: 如果他母親說她今晚要泡一整夜的澡, 那朵麗絲會尖聲大笑的建議把碎玻璃也一起放進去, 這樣會更漂亮; 如果他母親想自殺, 那朵麗絲恐怕還會在旁邊陶醉地為她伴舞…。
歐各痛恨上學, 因為同學們似乎都可以輕易看出歐各的家庭有多麼“與眾不同”, 他一個朋友也沒有, 也對除了文學以外的東西毫不感興趣。最後, 發瘋的母親竟然打電話給心理醫師請他想辦法讓歐各不要再煩她寫詩...心理醫師想出讓偽裝歐各自殺獲救, 即可謊稱「心靈有極大創傷需在家療養」這種藉口而不用上學。而不用上學後的歐各, 就更加的無所是是, 成天跟心理醫生的小女兒-一個肥胖而狂愛老男人, 同樣也無所是是的嬉皮成天鬼混…。
歐各的生活四周似乎充滿了各式各樣瘋狂的人, 而他也因為跟這些人朝夕相處得太久而忘記甚麼才是「正常」。然而, 無論是跟瘋子還是跟正常人, 時間不會等人, 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而歐各的人生也因為他詭異得“萬中難有其一”的成長背景, 而有造就他同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成就。
真的是嘴巴張得開開的, 一副小白吃的樣子地看完這本書。不要說這是半自傳式的真人真事, 即使說是純電影劇本(本書已改編成電影於今年二月在美國上映)我都嫌太誇張!(就是看完一定會跟朋友說“電影都是騙人的”或“這種超寫實的手法應該是在隱喻甚麼”之類的話吧…就像沒有人看完《瘋狂療養院》Lunacy (2005) 會認為是“寫實的自傳性電影”吧 ==)沒想到, 竟然戲還不如真實人生的誇張, 這世界上的確有人的人生是從瘋狂開始認識正常, 從扭曲進而理解真實。
『為什麼當我唯一擁有的就是選擇時, 我還時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選擇?』
『我們擁有最多的就是自由, 為什麼還是覺得被困住了呢?』
『那種不自由, 猶如被皮帶綁在電椅上的感覺』
五雷轟頂的熟悉感瞬間像鬼上身一樣撲到我, 終於明白原來我從小常沒來由的有種後背會從脊椎底開始發麻, 沿著脊椎麻到頭頂的那種心理影響生理的焦慮, 就是這樣的感覺。無論站在人生的哪個路口, 依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猛然環顧四週, 永遠是濃得吹不開的孤獨, 怎麼不叫人倉皇焦灼?
活在21世紀末身處民主自由國家, 受到不完美但勉強可接受的法律保障著的絕大多數的人們, 誰不是每天眼睛一睜開就與成百上千個「選擇」擦身而過?但誰曾因為做出何種「選擇」而感到「自由」?我們不也都只是隨著命運的洪流, 無意識地抓到甚麼是甚麼地做出當下的決定嗎?所以, 我們即使擁有成千上萬的「選擇」卻似乎沒有選擇; 就像我們都有親人、愛人、朋友..., 但其實, 誰也從來不是誰的誰。人心隔肚皮、大限來時各自紛飛, 不論是誰的人生, 窒息的無奈與絕望, 是每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事情。
就像作者歐各思坦.柏洛斯(Augusten Burroughs)所說,「人生, 可能傷痕累累, 更可能醜陋不堪, 但存活下來的凡人將充滿力量…」; 我從不懷疑《侏儸紀公園 Jurassic Park 》1992, USA所講的『生命永遠會為自己找到出口』(Life finds the way), 我們生命的韌性遠比意識裡所認知的還更頑強, 生命的過程也許是場血肉模糊的硬仗, 但也唯有如此, 存活下來的將擁有超凡的智慧, 豁然開朗之後, 最終得到釋放靈魂自由的力量!
[i]蘋果小圍巾(維基):魔幻寫實主義定義於借助神奇的、具有幻想色彩的事物如神話故事、古老傳說、鬼怪活動,奇妙的自然現象,運用象徵、誇張、荒誕以及現代派的一些手法如時序的顛倒、多角度敘述、電影蒙太奇等等反應歷史、現實、人的內心世界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魔幻寫實主義」一詞最早見於德國文藝批評家佛朗次‧羅(Franz Roh)於一九二五年出版的專書《後期表現派:魔幻現實主義,當前歐洲繪畫中的若干問題》,他在詮釋德國後期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時,以「魔幻寫實」表示一種變動又恆常、存在出現又消失、真實與魔幻空間並存的意境,且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阿根廷的恩裡克‧安徒生‧因貝特認為:「在魔幻寫實主義小說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試圖借助魔幻來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在這種小說中,事件即使是真實的,也會使人產生虛幻的感覺。
最具代表: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1982)
[ii] 40年代超現實主義深深影響魔幻寫實主義,因為超現實主義描寫潛意識活動,著重夢境和幻覺、非理性的自動寫作及善用象徵、寓意、比喻等藝術手法,拉美作家紛紛借用這個概念以求產生神奇效果,使以疲倦於鄉土寫實創作的人們重獲一股振奮而新奇的力量。之於某些文學家, 超現實主義卻成為一種啟示,使之揉合印地安神話之虛幻而與現實生活融於一體。所以拉美作家結合了此地原有自然景觀的魔幻色彩,和富含政治性民族意識,用寫作回身關懷自己生長的土地。
全站熱搜